购置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当前位置:以往代写 > 疑难解答 >购置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2019-06-14

购置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置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较量各国差异的钱币之间购置力干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置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离开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从此汇率猛烈颠簸。当局诡计通过过问保持汇率的不变,但屡遭失败。别的,由于瑞典介入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海内通货膨胀加剧。

  假设条件

  1、 不思量国际商业中的生意业务用度。购置力平价说忽略套利行为进程中发生的生意业务用度和信息不完全等问题。

  2、两国间的商业条件沟通。在国际商业中,一个国度经常利用关税和配额等形式限制入口,掩护本国财富;出口国也经常利用出口退税等形式津贴出口商,目标是加强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没有外汇管束。购置力平价理论前提之一是浮动汇率制,国度外汇管束也直接扭曲了购置力平价理论的逻辑基本。

  4、参比国要有统一的价值形式。假如说两国的价值形式并不统一,一国实行价值津贴,这样就一定导致价值歪曲,从而导致较量的功效失去意义。

  5、所有商品都是可商业的。购置力平价理论中,所有市场的商品和劳务价值单一,是通过套利行为实现的。

  6、差异国度的同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7、出产与消费布局概略沟通。

  8、沟通劳动出产率。

  2概述

  购置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抉择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构成部门,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成长和充分 ,并在其1922年出书的《1914 年今后的钱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具体阐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配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钱币购置力下降所致的概念。这是购置力平价的早期概念。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书的《1914年今后的钱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抉择的购置力平价论:两国钱币的购置力之比是抉择汇率的基本,汇率的变换是由两国钱币购置力之比变革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置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人们对外国钱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置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钱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置其海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钱币与外国钱币互相换,就便是本国与外国购置力的互换。所以,用本国钱币暗示的外国钱币的价值也就是汇率,抉择于两种钱币的购置力比率。由于购置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程度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钱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程度之比暗示。这就是购置力平价说。从表示形式上来看,购置力平价说有两种界说,即绝对购置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置力平价(Relative PPP)。

    关键字:

在线提交作业